安全措施(PDF)
英文 | 中文
免費下載: 十個電磁波安全措施
English | 中文

EMFWISE

搜尋:
EMF
EMF

電磁波爭議: 常見的錯誤概念

利益衝突 | 錯誤的概念
           

電磁波有生物效應,這是事實,而不是傳言或迷思。 事實上,有幾千項科學研究,能證實非游離輻射對生物有負面影響。 請參考 電磁波的科學根據和這些聯結: emf-portal的5,740報告摘要powerwatch的報告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極低頻電磁波(ELF-EMF)及高頻電磁波(RF-EMF)歸類為2B級「可能是致癌因子」,如同鉛和DDT。 

利益衝突: 科學、媒體、政府及公衛組織

研究資金來源有效應沒有效應
產業贊助的研究27(32%)57(68%)
獨立的研究96(70%)41(30%)
總共123(56%)98(44%)

分析來源: 華盛頓大學科學家亨利‧賴 (Henry Lai)

如果 分析有關電磁波的科學研究,就會發現雖然多半產業贊助的研究聲稱沒有生物效應,但是多半的獨立研究有發現生物效應。 香菸及肺癌的研究也呈現一樣的現像。 因此,檢查一項研究報告時,找出他的資金來源相當重要。

媒體有時候也會有利益衝突。根據Microwave News的報導,1993年,當美國Fortune雜誌先提出電磁波敏感症時,Motorola 就很久沒有再登廣告,因此 Fortune雜誌損失了幾十萬美元的收入。

政府也有利益衝突。 據說電信產業是政府第二大的收入來源,已在遊說活動上花了$23億美元以上。 《Public Health SOS, The Shadow Side of the Wireless Revolution》。 電信產業也花了幾十億買無線頻譜的權利。

甚至跟世界衛生組織相似的公衛組織也有時候會發生利益衝突。 請參考Don Maisch的文章, 《Conflict of Interest & Bias in Health Advisory Committees》。 由於這些利益衝突,以致於該機構不會適時地警告民眾電磁波對生物有危害。

科學家受到威脅

很多科學家提出電磁波的可能危害之後,就失去了他們的研究資金或工作受到威脅,例如:

華盛頓大學科學家亨利‧賴 (Henry Lai)、Allan Frey、Robert Santini、美國EPA的Carl Blackman 、Ross Adey 、Olle Johansson 、Gerald Hyland 、Olle Johansson 、Annie Sasco、Dimitris J. Panagopoulos、 等等.

雖然他們受到質疑,但有時候他們的研究後來被別的科學家證實了。 例如, 科學家Allan Frey發現過微波輻射造成的血腦屏障滲透。這個發現受到質疑,但後來Leif Salford證實了該現象並發現微波輻射能使老鼠神經元死亡。 華盛頓大學科學家亨利‧賴 (Henry Lai)發現過電磁波造成的DNA斷裂,也因此受到質疑並威脅。 然而,參加REFLEX研究的七個歐洲國家及維也納大學也後來證實了電磁波造成的DNA斷裂。 Devra Davis也提出,Science 雜誌曾經聲稱Adlkofer的研究是騙局,但後來該文章提出的騙局被視為騙局。現在有11項以上的研究,顯出DNA斷裂。

常見的錯誤概念

以下常見的錯誤概念使人相信錯誤的教條,即非游離輻射,除了熱效應以外,對生物無害。

迷思一: 咖啡也屬於2B致癌物,但很多人喝咖啡卻沒有罹患癌症。 因此,雖然電磁波也屬於2B致癌物,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事實: 產業代表人喜歡強調咖啡也被定為2B級「可能致癌因子」。 相較之下,關心電磁波的人常強調鉛、DDT及氯仿(chloroform)也是2B致癌物。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下属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近回顧了科學文獻。2016年六月,咖啡被改為3級「 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因此咖啡不再是2B致癌物。 然而,顯示電磁波有害的科學根據愈來愈多,因此有科學家認為應將電磁波定為 2A級「極有可能是致癌因子」。 這個範疇更嚴重所以我們應該對電磁波謹慎一點。

迷思二: 只有游離輻射和微波的熱效應對人體有害。

事實: 現在有很多研究顯示非游離電磁波輻射會產生非熱生物效應。 最近,一項 2500 萬美元 NIH 手機輻射研究 發現老鼠接觸兩年的非游離非熱電磁波輻射之後,腦瘤及心臟腫瘤的罹患率就增加了。請參考不同強度的高頻電磁波研究。 已有幾千項科學研究報告顯示電磁波有生物效應,我們必須相信科學,而不應持守老舊的教條。
至少有11項科學研究報告證實了無線輻射會損害DNA。 一個科學機制的假設是無線電磁波能造成自由基的增加(24項科學報告證實了無線輻射與自由基有關聯。 請參考基因毒性效應與癌症的科學根據。 關於游離輻射對DNA的斷裂, Graham Philips 提及只有四分之一是游離輻射直接造成的傷害,四分之三是游離輻射的自由基造成的傷害。

迷思三: 因為行動電話基地台、無線網路(Wi-Fi)及手機的強度比現行國際安全標準低好幾倍,人們不應擔心電磁波輻射的問題。

事實: 國際安全標準基於一個錯誤的教條,即只有游離輻射或非游離輻射的熱效應可能會對生物有害。 然而,現在已經有充足的研究報告顯示非游離電磁波輻射有非熱生物效應。 甚至比國際安全標準強度低9000倍的電磁波也有 生物效應。 因此,有些獨立科學家的建議值比國際安全標準低9000倍以上。 雖然如此,但因為距離近的行動電話基地台、無線上網(Wi-Fi)及手機能超過該建議值,大家應該特別謹慎, 保持適當的距離

迷思四: 雖然無線科技愈來愈普遍,腦癌沒有呈現增加的趨勢。

事實: 有些研究報告觀察了十年以上的手機使用,如瑞典科學家Leonnart Hardell的研究及大規模的 Interphone 研究。根據這兩項研究報告, 長期使用手機的使用者有較高的腦癌罹患率。 

如果研究觀察手機使用不到十年,該調查無法真正看出手機的長期危害。 流行病學家Devra Davis指出,接觸已知的致癌物之後,癌症常常還需要幾十年的潛伏期才會出現。 以香菸為例,從開始抽菸之後到罹患肺癌可能需要平均二十年的時間。 近代的手機過度使用會有多嚴重的後果?我們只能用時間證明。 然而,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 根據一項調查, 20到29歲的年輕人的腦癌罹患率有增加的趨勢。 根據瑞典科學家Leonnart Hardell的研究,孩子的風險比成年人高。 2009年四月,英國腦科Kevin O'Neill, MD也表示,每年腦瘤發生率會增加2%左右。 根據丹麥的癌症登記,2001到2010年,腦瘤的發生率也呈現增加的趨勢。

Devra Davis博士也指出,手機使用也可能會導致其他癌症,如唾液腺腫瘤(通話時,手機通常會靠近唾液腺)和乳癌。 據說有些女生把手機放在胸罩裡,就得了乳癌。

迷思五: 我們已經長久暴露於電視塔及廣播塔,可是是安全的。

事實: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靠近電視塔及廣播塔的居民的癌症罹患率較高。 一項較著名的案例是梵蒂岡廣播塔。 距離梵蒂岡廣播塔5.5英里之內的癌症風險高於5.5英里以外地區的人。

迷思六: 宇宙背景輻射(自然的電磁波)比無線科技嚴重。

事實: 其實,因為宇宙背景輻射的來源非常遠,到地球之後,輻射強度就非常低 (<0.000001 μW/m2, MAES 2000)。   據說家裡的氡氣(radon)比宇宙背景輻射高。 美國環保局建議值為4pCi/L,等同於約 一年200胸部X光。 電磁波強度會隨著距離而減少。 因此,距離近的發射源通常比距離遠的嚴重。

迷思七:無線電磁波輻射的證據不一致。

誤導:多半的研究表示無線電磁波對生物無害。

事實: 有許多電磁波的不良生物效應已經被許多科學家證實,如DNA斷裂、自由基的增加及血腦屏障的滲透率提高。 有些人想使人懷疑這些科學家,但是後來有更多的科學家或組織證實了他們的研究是正確的。

雖然多半電信產業贊助的研究認為電磁波不會引起健康效應,多半的獨立研究有顯示出健康效應。 在香菸的研究上也是如此。 因此,想了解真正情況的人應注意研究者或機構利益衝突的可能性。

當我們談論到證據的輕重("weight of the evidence"), 我們不能只算有多少研究認為有害或無害。 這很容易設計一個無法觀察到某個生物效應的實驗,例如,只要限制老鼠暴露於電磁波的時間,就可以避免偵測到癌症。 然而,這樣的研究不能抵消其他偵測到癌症罹患率增加的研究。 請參考其他可能誤導人們的 研究設計變數

迷思八: 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強度比燈泡低,因此對生物無害。

迷思九: 高壓電纜線的電磁波強度比地球低的直流電磁波低,因此對生物無害。

事實: 雖然「光」跟「高頻電磁波」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高頻電磁波跟燈光有不同的性質, 所以用「光」的安全限制值來評估高頻電磁波的安全限制值是沒有意義的。 就像我們不會用水(H2O)的安全劑量來評估過氧化氫(H2O2)的安全劑量。 他們有一些相似的部分,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性質。 比方說,高頻電磁能穿越很多材料,包括木頭牆壁。相較之下,燈光就不行。 科學研究顯示高頻電磁波能造成DNA斷裂和自由基活性增加,但是燈光的強度再高也不會有這樣的效應。 因此,高頻電磁波對人體有害的強度跟燈光對人體有害的強度當然不同。

此外,我們想到的燈光通常是不會有強度變化的燈光、對人體無害的燈光,但是如果有閃光的燈,有部分的人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有一項電磁波敏感症 研究,提出一些生物效應可能是由於從開到關或關到開之間的變化。 有趣的是,有些人也對閃光的燈敏感,請參考 光敏性癲癇。 脈衝電磁波可能比非脈衝電磁波危險。Devra Davis提供一個開車的譬喻來解釋該現象。設想一輛車開一秒鐘又停一秒鐘又開一秒鐘又停一秒鐘。 如果一直這樣停止,就會干擾到乘客,使乘客噁心。 然而,如果車子較常時間以同速度一直向前,乘客就不會受到那麼大的影響。

高壓電纜線的直流電磁場也跟人為交流電磁場也很不一樣。 因此,我們同樣不能用地球的電磁場值來決定交流電磁場的安全限制值。

迷思十: 根據有關當局,沒有充足的證據顯示無線電磁波有健康效應,因此我們不必擔心。

迷思十一: 如果無線電磁波真的有害,大家早就會知道。

事實: 愈來愈多政府機構開始警告民眾,無線電磁波可能對健康有害。

據說有些電信產業贊助的科學家一發現生物效應就失去了資金。 電信產業的遊說活動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很多媒體也受利益的影響,因為電信產業的廣告是一個可觀的收入來源。 曾經有一個雜誌出版電磁波有害的消息之後就失去了一些廣告收入。 因此,多半人還不知道真正的科學根據。

雖然如此,愈來愈多官方機構開始建議民眾採取預防措施。

迷思十二: 雙盲研究顯示所謂電磁波敏感者猜不出是否有電磁波信號。 因此,不是真的疾病,而是心理的反安慰劑 "nocebo" 效應或者另外跟電磁波無關的健康問題。

事實: 有一項雙盲研究顯示電磁波敏感者的症狀跟電磁波的開關轉變有關聯(McCarty et al, 2011)。 也有雙盲研究顯示電磁波能造成高血壓或心律不整。 有些產業贊助的雙盲研究也設計得不好而降低研究的準確性。比方說,在一項產業贊助的研究,有電磁波敏感者聲稱感受到有電磁波的準確度很高,但因為健康效應太嚴重,無法完成每一項實驗,因此他的數據被淘汰。 請參考其他 設計破綻

動物及植物也受到電磁波的生物效應。 也有研究發現電磁波會造成DNA斷裂,使血腦屏障的滲透率提高和造成動物的心律不整。 這些現象無法完全以心理因素解釋。

實驗的設計造成的誤導

有人擔心產業贊助的研究以實驗的設計誤導了人們。譬如,一項研究排除了對年輕人及手機使用率高的商業人的研究,或者只觀察時期較短、不到十年,因為接觸致癌物之後,癌症通常還需要20或30年才會出現。 因此,實驗就看不出負面生物效應。 以香菸為例,常常需要平均20年的時間。 請參考以下聯結。

實驗設計容易被濫用的變數

以下提出一些會誤導人們的劣質實驗設計方法:

雙盲電磁波敏感症研究常見的破綻

有些研究聲稱電磁波敏感症是假的,但他們的說法常常有以下缺失:

有些調查發現,即使有些人不相信,他們也有較高的症狀發生率。 那些無法感覺到電磁波的人,也有可偵測到的生物效應,如夜間的退黑激素減少。 因為有些人感覺不到電磁波但還是受到生物效應的影響,有些人提出科學家應觀察一些特定的生物指標(biological marker)

參考資料

預防措施

© 2010-2023 保留所有權利| 免責聲明
使命 | 與我們聯絡 | 相關連結